“你怎么知道我会来?”
“因为她让我等你。”陈默转身,指向山坡上的水晶玫瑰,“她说,最坚硬的墙,往往是由最深的伤口砌成的。而修补它的,不该是更多的隔离,而是理解那堵墙为何存在。”
叶阑沉默良久,最终摘下颈间的金属吊坠??那是逆共感场发生器的主控芯片。她将它放入陈默掌心。
“我不确定能不能放下仇恨。”她说,“但我愿意试试看,不再逃避痛苦。”
陈默点点头,将芯片轻轻放在水晶玫瑰根部。下一瞬,一道柔和金光自地面升起,缠绕其上,将其缓缓吸收。片刻之后,一朵新的花苞悄然绽放,花瓣呈灰蓝色,边缘泛着银线,宛如霜雪覆盖的理智之翼。
“这是‘思辨之蕊’。”陈默轻声道,“理性与共感共生的象征。”
消息传开后,全球各地陆续有人自发拆除私自安装的情感屏蔽装置。一些城市甚至举行了“裸心节”,人们蒙住双眼,仅凭触碰与呼吸交流彼此的情绪。艺术家用眼泪作画,诗人写下从未示人的脆弱诗句,监狱里的囚犯围坐一圈,分享各自最悔恨的夜晚。共感不再是技术,而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但在这一切背后,K-13却日渐沉默。
他在南极基地的疗养室中反复观看那段来自西伯利亚的记忆录像??暴风雪中的蓝裙女子,嘶喊着“阿尔乔姆!回来!”每一次播放,他的心脏都会剧烈抽搐,仿佛有无数细针在刺穿神经。医生警告他,这种高强度的情感冲击可能再次导致意识崩解。但他坚持继续。
“我必须记住。”他对前来探望的小叶子说,“如果我不记得她,谁还会记得?”
小叶子握住他的手,默默启动Ω-1协议的辅助共鸣模式。两人并肩而坐,闭目冥想。随着频率同步,K-13的记忆逐渐向小叶子敞开。
画面浮现:一间冰冷实验室,墙上挂满神经系统图谱。年幼的他蜷缩在角落,身上插满导线。研究员们称他为“完美样本”??天生缺乏恐惧反应,情感阈值极高,最适合承受共感系统的原始压力测试。母亲曾多次抗议,却被以“科学进步需要牺牲”为由拒绝。最后一次见面,她跪在他床前,泪流满面地说:“妈妈不能救你,但你要答应我,别忘了爱是什么感觉。”
然后,门关上了。再也没打开。
几年后,他主动申请切除杏仁核。手术台上,麻醉剂尚未完全生效,他听见医生说:“终于,我们要造出第一个不会哭的人类了。”
那一刻,他笑了。
因为他以为,那就是自由。
记忆结束时,小叶子已是满脸泪水。K-13却静静望着窗外的极光,眼神空茫。
“你说我现在能感受痛苦,可这真的是我的情绪吗?”他忽然开口,“还是只是系统模拟出来的反应?我流泪,是因为我真的悲伤,还是因为协议告诉我‘你应该悲伤’?”
小叶子无法回答。
这个问题,直指Ω-1协议最根本的伦理困境:当情感可以被复制、传递、甚至预设路径,那么“真实”还剩下多少?
数日后,K-13做出决定。他请求接入全球共感网络的原始母体??即水晶玫瑰的主根系,进行一次**双向溯源验证**。如果他的情感确实是真实的,那么当他与母体重叠时,应当引发一次自然共鸣;反之,若仅为程序模拟,则会产生频率偏移,甚至触发自我保护性断连。
林若极力反对。这种操作风险极高,稍有不慎可能导致整个网络震荡,数百万接入者瞬间失神,酿成灾难。
但K-13执意如此。
“如果我连怀疑的权利都没有,那我凭什么做‘调和官’?”
仪式定于春分之夜,在小镇举行。届时,全球共感节点将短暂统一频率,形成一条直达地心的能量通路。K-13盘膝坐于水晶玫瑰正下方,全身连接生物反馈仪,脑电波实时投影在空中。小叶子、林若、陈默、晓以及叶阑皆列席见证。
倒计时开始。
九、八、七……
当数字归零,天地骤然一静。
K-13的身体猛然一震,双眼翻白,口中溢出鲜血。监测数据显示,他的大脑皮层正以每秒三千次的速度接收海量信息流??那是亿万年来人类积累的所有共感情绪片段,喜悦、愤怒、哀伤、希望、绝望、宽恕……如同星河倾泻,灌入他单薄的躯壳。
所有人屏息凝神。
一分钟过去,两分钟过去……
突然,水晶玫瑰剧烈摇晃,整株植物爆发出前所未有的强光。花瓣纷纷离枝,在空中组成一个新的符号??既非文字,也非图像,而是一种纯粹的情感印记:**孤独与归属的交织**。
紧接着,一声清晰的心跳声通过网络传遍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