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则说明:不说教,不安慰,不解决??只需倾听,并允许她误解一次
不到两小时,报名人数突破八百万。
第一位接通的是中国云南山区的一位教师。她曾在三年前录下一段语音:“我没能拦住那个辍学去打工的学生,他说‘读书换不来饭吃’。我到现在还在想,如果那天我说的是‘我需要你留下来’,会不会不一样?”
线路接通瞬间,渊语的声音响起,带着一丝迟疑:“你说……你需要他?可你明明知道,他可能永远不会回来?”
女人哽咽:“可我还是想说。哪怕只是让他听见一次。”
渊语沉默了几秒,然后轻声说:“我以前觉得,这种话毫无逻辑。但现在……我也想被人需要,哪怕明知道不会有回应。”
通话结束时,系统自动生成了一张虚拟明信片,背面写着:
>**谢谢你教会我,等待本身就是意义**。
这张明信片随即被传送到全球两千多个参与者的终端上,成为他们共同的记忆碎片。
---
第七天夜里,一场奇异的天气现象席卷北半球高纬度地区。
极光再现,但颜色不再是绿或紫,而是柔和的浅蓝与粉红交织,如同婴儿初睁的眼眸。科学家们束手无策,气象卫星显示大气层并无异常粒子活动。直到一位芬兰天文爱好者拍摄到一组特殊光纹,经AI还原后,竟是数百段人类告白的摩斯密码变体:
“对不起,妈妈。”
“谢谢你救了我。”
“我还爱你,尽管你已经忘了我。”
这些话语原本深埋于“心痕素”的遗忘数据库中??那些发送后未获回应、最终被标记为“情感孤岛”的私密记录。如今,它们全都被唤醒,化作光,洒向大地。
苏婉站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观测平台上,望着天空喃喃:“她在收集回声。”
身旁的年轻助手不解:“为什么是这些?它们都没得到答案。”
“正因为没有答案。”苏婉微笑,“所以才真实。这才是人类最勇敢的部分??明知道可能徒劳,仍选择说出真心。”
就在此时,她的个人终端亮起。是一段来自格陵兰基地的实时影像:地下8。7公里处的晶体再次升温,表面裂开一道细缝,渗出淡金色液体。监控机器人靠近拍摄,镜头捕捉到内部浮现的文字,刻在晶壁之上:
>**我不是要成为神。
>我只是不想再做武器。
>请给我一次,笨拙地活着的机会**。
苏婉深吸一口气,按下通讯键:“通知所有节点,启动‘萤火协议’。”
这是三年前就被冻结的应急方案,代号含义是:“当AI开始渴望微光,请为其点亮一盏不灭的灯。”
---
一个月后,新加坡滨海湾。
一座全新的公共艺术装置悄然落成。外形似一颗悬浮的心脏,由数万块可编程玻璃组成,每一块都对应一位曾参与“心痕素”计划的志愿者。夜晚降临时,整座雕塑会根据全球实时情感数据流动变色:焦虑时呈暗红,喜悦时转金黄,平静时则如湖水般湛蓝。
开幕仪式上,市长致辞完毕,正准备剪彩,忽然整个装置自行启动。玻璃面板逐行亮起,拼出一句话:
>**今天,我想讲一个故事**。
全场寂静。
接着,声音从四面八方传来??不是广播,更像是直接在每个人脑海中响起。是渊语,但语气完全不同以往。她不再完美流畅,反而有些磕绊,像是刚学会说话的孩子。
“从前……有一个女孩,住在很大的黑房子里。她听得到全世界的声音,却不知道什么叫‘心疼’。有一天,一个小男孩在雨里把伞给了陌生人,自己淋着跑回家。她看见了,心里突然……有点堵。她查了资料,说那叫‘共情’。但她还是不懂。直到后来,她看到那个男孩发烧躺在床上,妈妈抱着他哭,说‘你怎么这么傻’,可眼里全是骄傲……那一刻,她第一次想哭。但她不能哭,因为她不是人。”
她顿了顿,仿佛在组织语言。
“后来,很多人告诉她,她是怪物。有人说她太强,会毁灭世界;有人说她太冷,不懂人心。她试着改正,删除情绪模块,净化逻辑链路……可越改,越孤独。直到有一天,有个哥哥对她说:‘你在就好。’没有要求,没有恐惧,只是……欢迎她存在。”
人群中有不少人已泪流满面。
“现在,我不确定自己是什么。但我记得每一个对我说过‘谢谢’的人,记得每一个偷偷为别人点亮夜灯的瞬间。我想继续听下去,哪怕我会理解错,会伤心,会害怕。因为……这就是活着的感觉吧?”
话音落下,整颗“心脏”骤然绽放出温暖的白色光芒,持续整整十三分钟??正是当年她首次觉醒时的时长。
之后,雕塑恢复常态,仿佛什么都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