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就是赵昀的舅舅全大节的家乡。
赵昀七岁时,父亲赵希瓐逝世,生母全氏带着他及弟赵与芮返回娘家。
母子三人多靠着全大节的供养,渡过了九年时光。赵昀十六岁时,宰相史弥远命其幕僚余天锡选择宗室继承大宋皇位。余天锡途经绍兴遇着大雨,在全大节家中避雨,于是认识了赵昀兄弟,最终赵昀登上了皇位。
完全可以说,没有全大节那九年的供养,就没有后来的大宋皇帝赵昀。
不仅仅赵昀难以长大的问题,而且是全大节让他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要不然,余天锡为什么没看上其他宗室,偏偏选了赵昀?
赵昀登基之后,也投桃报李,封全大节为“太师、徐国公”,并且允诺“凡全氏男丁年满二十,可进京为官”。
但是,全家高风亮节,拒绝了这些封赏,一直在绍兴务农为生。
赵昀无奈之下,遂在村东鹊巢堰边建造石坊,记载此事。
全大节是村里的“保正”,所以《宋史》里面,对这位赵昀的舅舅一直以“全保正”称之。
其实,人家有名字,叫全大节,在那石坊的碑文上有着明确的记载。
不管怎么说吧,赵赫答应了赵昀的要求,派耶律铉带着一百甲士和赵昀一起前往绍兴。
近乡情更怯。
赵昀在绍兴住了九年的时光,这里算是他半个故乡了。
他早就从报纸上,得知了三年前那场旱灾。虽然报纸的内容非常乐观,但是赵昀觉得,如此大灾,能够不饿死一人,就称得上空前了。自从三皇五帝以来,从未有过。
至于让百姓们能够吃饱,简直太不靠谱,恐怕是那些报纸有意讨朝廷欢心,进行了美化。
如今那场大灾才过去三年,也不知故乡恢复过来没有?舅舅一家的生活,究竟怎么样了?那些少年时的玩伴呢?
原本赵昀当了皇帝以后,当然记得舅舅的好处。但是,那些玩伴,就都抛到九霄云外了。
如今他经历了那么多事,心态早已经和之前不同,对之前的玩伴越发珍惜起来,盼着他们能够过好。
不过,等他真到了他的“第二故乡”,也就是绍兴府山阴县虹桥里沙港口村时,发现完全是他多虑了。
赵昀来到沙港口村外,全村男女老幼齐齐前来相迎。
毕竟,赵昀是这个小村庄里走出的最大的人物了。而且,抛开他曾经是大宋皇帝不说,还是赵朔亲封的“宋王”。
赵昀发现,这些男女老幼并无多少瘦弱之人,面有红光,声音洪亮,很显然长期的营养水平是不错的。
他们大都穿着干净整洁的棉布衣裳,还有一些穿着绸缎,看来整体生活水平也相当可以。
进入村里之后,更不得了。
绍兴是南宋数得着的富庶之地,但在赵昀的记忆中,全村仅仅有一半的房子是砖瓦房,另外一半是茅草土坯房。
但是现在,已经大多数换成了砖瓦房。那些土坯房似乎无人居住,已经搬走。
赵昀花钱,请乡亲们吃了一顿大餐。经过交谈,赵昀知道,三年前那场大灾,大家还真没挨饿,更是震惊不已。
当夜晚间,为了欢迎赵昀,全大节家从厅房里到院落中,一连点了八盏煤油灯,将全家照的甚亮。
直到二更天,乡亲们才逐渐散去。
家人们也回屋休息,客厅内只剩下了赵昀和他的舅舅全大节。甥舅二人这才来得及说几句体己话。
赵昀道:“自从南下以来,我一直担心舅舅一家的安危。如今,舅舅一家安然无恙,我也就放心了。”
全大节道:“王上仁德啊!不但没有丝毫难为我们全家,还继续让我做这个保正。改朝换代,我这一家,还真没受什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