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西德穆斯一世又是继老者之后,第一个上前,他看到两根三棱柱被放在箱中,但因为多了一根三棱柱,这次在箱壁显出的不再是七种颜色如彩虹一般的光带,而是一道白光。
也就是加了另一根三棱柱后,原本被三棱柱分散为其他光的白光又给重新复合起来了。
这确实颠覆了亚里士多德大师对于白光是最纯净的光,其他光都不够纯净的理论。
可这是为什么?为什么秦人用?琳制成的三棱柱能让白光分散,又能重新复合出白光?
其他巴克特里亚学者看后,都觉得以往的认知被颠覆了,许多巴克特里亚学者神色复杂地看着大秦学者团。
尽管很不愿承认,但秦国人的学识水平的确远在他们之上,秦国才是真正的学者之国、文明之国!
就在这时,先前被欧西德穆斯一世派去做“自由落体实验”的几名侍卫跑了过来,几人神色兴奋,像是有大发现。
而看到几人兴奋的神色,那位研究学习亚里士多德学说的老者只感到头顶有一盆冰水淋下,从头凉到脚。
他很想避开这几名侍卫,不想听他们带回的消息,可又移不开脚,终究还是想知道结果。
一名侍卫向欧西德穆斯一世行礼:“伟大的巴赛勒斯,我等已完成您交于我等的任务,回来向您复命!”
欧西德穆斯一世道:“结果如何?”
侍卫回道:“事实与秦国学者所言一般,无论球的轻重如何,皆为同时落地。”
听到这话,老者悬着的心终于死了,亚里士多德大师的又一个学说被推翻了。
侍卫接着又道:“但我等用同等轻重,形状不同的东西测试,发现落地的快慢却不一样。”
同等轻重,形状体积相同的东西落地快慢一样,而形状体积不同,落地快慢才有差别,这也是因为什么?
欧西德穆斯一世和巴克特里亚学者们看向新墨弟子。
新墨弟子笑着解释:“这是因为体积不同,两者在下落过程中遇到的阻力不一样。天地间有阻力存在,诸位应当不陌生,像我这般挥手,可感到有东西或者说力在阻碍我等。”
新墨弟子伸出右手向前一挥,“物体在下落过程中也会受到这等阻力,这阻力会因物体的体积有所差别!”
闻言,巴克特里亚学者们都若有所思,难怪需要在实验时,要求形状大小一样,原来是为了让物体在下落过程中受到的阻力相等,排除阻力的干扰。
但还是很奇怪,为啥会是轻重相同的物体同时落地呢?重的物体为啥没能比轻的物体落得更快?
一巴克特里亚学者问了出来,新墨弟子道:“我等虽知下落的快慢与物体的轻重无关,但具体原因,尚未知晓。
巴克特里亚学者们认为新墨弟子在骗他们,秦国人肯定知道原因,只是不想告诉他们罢了。
以往都是他们向其他国家的人封锁知识,没想到有朝一日会被别人封锁。
一种“憋屈、耻辱”的感觉在巴克特里亚学者们心中生出,连欧西德穆斯一世等人也感到脸上无光。
在秦国使团来前,他们担心秦国使团会偷学他们的知识技术,结果却是秦国人根本就瞧不上他们的技术,秦国人要反过来对他们进行封锁。
都是他们的学者无能,才遭受了这种耻辱,那亚里士多德也是,还是亚历山大的老师呢,留下的学说居然被秦人给指出了错处。
亚里士多德无能,丧权辱国!
沉默了一会儿,一名巴克特里亚学者道:“我曾听过一个学说,说物体在水中所受的浮力和物体重量无关,只和物体在水中的大小有关,莫非物体在下落时所受阻力也是如此?”
这番话让大秦学者团众人侧目,这西方诸国也是有能人的,竟知晓浮力与物体在水中的体积有关。
新墨弟子好奇道:“这是贵邦哪位学者提出?”
那名巴克特里亚学者道:“我也是从别人那里听闻,提出这理论的那位非我国学者,他叫‘阿基米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