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从井田制之理想写起,论及前朝均田之得失:“均田之制,非不善也,然人增而地不增,世易而法不易,终难长久。此前齐长孙巍所谓‘法久则弊,弊则更之’之理也。”
笔锋一转,他直指本朝现状:“今观海内,江南有田者十一,为人佃作者十九。权豪之家,仆役成群,田连郡县然贫弱之民,无地可耕,流离道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每逢灾荒之年,甚有卖儿鬻女者众。官府册籍混乱,诡寄、飞洒、影射之弊丛生不穷,田赋日减而民负日重”
写到此处,江卿时想起外祖被迫卖田时的无奈神情,虽未为亲眼所见,但那正是娘苦难日子的开端。他提出三条对策:一为清丈田亩,揭豪强地主藏匿之土地,“重新丈量天下田土,使诡寄、飞洒之弊无所遁形”;二为限田,“仿燕制,限定品官占田数额,逾限者没入官”;三为垦田安民,“招流民垦西北、西南边地,官给牛、种,永为己业”。
江卿时知晓,空泛大论谁都会说,景瑞帝虽登基不久,但看着像是想有一番大作为的,江卿时笔走龙蛇,具体设计了实施步骤:“清丈之事,当自畿辅始,择廉干官员主之,先造鱼鳞图册,使田亩界址分明,赋税有所依归”他也考虑到可能遇到的阻力:“豪强必多方阻挠,故需圣意坚定,辅以严法”
日头渐高,内侍为每位贡士送来宫饼一碟,清水一盏。江卿时匆匆用了些,又继续奋笔疾书。试桌矮小,且是露天跪坐答题,江卿时双腿酸麻,然此时此刻他却顾不得疲惫,笔下挥墨如流水滔滔不绝。
写到关键处,他引经据典却不忘务实:“董仲舒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民愁亡聊,亡逃山林,转为盗贼。’此言于今尤切。然欲抑兼并,非徒复古制也,当因时制宜,徐徐图之”
夕阳西斜时,江卿时终于写完最后一笔:“臣愚以为,田制之改革,非一朝一夕之功,然若不始于今日,则积弊愈深,他日恐有吴胜起义之患。惟陛下圣裁。”落款“臣江卿时谨对”。
交卷后,他随着人群走出宫门,回头望了一眼暮色中的紫禁城,心中却是一派平静。他已将多年所学所思,将无数贫苦农民的期望,尽数写在了那份对策中。
三日后,传胪大典。
奉天殿前,百官齐集。
江卿时与卓智明一同立于殿前,他们身着公服侍立,屏气敛声。
鸿胪寺官员宣布“传胪”,开始奏乐,江卿时手心紧握,微微沁汗,不知道自己最终会取得什么名次。
内阁首辅陈言奉亲自宣读名次。
“第一甲第一名,谢清河!”
果真是那个在会试中就荣获会元的谢清河,也不知是出于什么心理,自打知晓谢清河的名号后,江卿时特意注意了一下他的长相,这谢清河生得五官清朗,眉眼间满满的矜贵之气。
听说他是谢侯爷的独子,谢侯爷是开国功臣,大梁朝出了名的武将,年过四十才得了谢清河这么一个独子。大家都以为谢清河会子承父业,但因为谢清河从小身体孱弱,练不得武,才走了这一道文路。
江卿时以前目光浅显,总觉得如卓智明这种书香门第之家已是极其幸运,直到他看见谢清河,才知何为满门清贵,一路顺遂。
“第一甲第二名,陈棋!”
这陈棋江卿时也有所耳闻,他是陈首辅的侄子,从小家学渊源深厚,此遭得了榜眼也不足为奇,看着陈首辅的表情也是极为欣喜。
“第一甲第三名,江卿时!”
如同一道霹雳炸响在耳旁,江卿时听到自己的名字时,他恍若梦中。
直至出班跪谢皇恩,听见皇帝温言勉励,他才确信这不是梦境。
什么?他居然被陛下钦点为了探花?
周遭的一切动静在此刻间仿佛都烟消云散,他望着皇帝那威严穆肃的脸,才恍然意识到自己已成了这朝堂之上的一员,成为探花,直接进入翰林院,那可是天下文人的理想之地!他起步晚,又不如其他儒生有家族支撑,他只想着一步步向上走,却从未想过能到达如此高度。
后来他才知道,景瑞皇帝对他的对策尤为赞赏,特别是那些具体实施方案,皇帝朱笔批注:“此策切实,非空谈者可比。”
江卿时此时此刻感觉身在云端,巨大的喜悦劈头盖脸地将他淹没,谁说寒门难出贵子,如今,他终于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为了贵子。
站在丹墀之上,江卿时目光越过重重宫墙,仿佛看到了远方田野。
桂兰和渺哥儿此时还不知道这个好消息,若是渺哥儿知晓了这消息,依他那臭屁的小样儿又要孔雀开屏般炫耀了
想到儿子的样子,江卿时不觉在心里一笑,后面内阁首辅又说了什么,他都听不真切了,他心里想着的全是自己的家人,期盼着她们能早日知道这等子好事。
长安左门外,金榜高悬。
“谢清河”三字写在首端,下面是“陈棋”“江卿时”,在春日阳光下熠熠生辉。百姓都在此围观,看看今年的状元榜眼探花是何许人也,一群孩童也围着榜下雀跃欢呼。
“状元郎!状元郎是谢家小侯爷!”
“谢家小侯爷长得俊!”
“听说这探花郎生得更俊啊!”
“你们有没有听过探花郎江卿时的故事,就是那个被亲弟陷害,却能自证清白,如今还凭着自己的努力从村里走出来,成了探花郎!“
“此人经历真乃传奇!”
“对啊,咱京师茶馆里都开始说江探花的故事了!”
“这探花郎听说生得极其俊俏,是不多见的美男子!”
“临州这名不见经传的地方,今年可是风光无限了!”
“这个二甲第十一名的卓智明,也是临州人呢,今年临州可真是出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