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2306房间之内。
一个五十岁上下的男人,正坐在沙发上,惬意地抽着一个通体无拼接的海柳烟斗。
一口烟闷出来,浓郁抱团,悠然上升。
男人穿着棕色疯马皮夹克,皮质表面的亮感和裂痕,无不凸显着和他年龄并不相符的另类。
和金鹏程一样,男人也留着连鬓胡须,加上大大的黄色夜视镜和一头长卷发,比金鹏程的文艺范更加贴切且个性。
而他对面,则站着一个女人。
女人穿着白色长裤、白色西装外套,内里的衬衣第三颗扣子。。。。。。
桑吉没有动。她只是站着,脚底感受着玉版传来的温润脉动,像是大地的心跳透过岩石渗入骨髓。那颗“最初的心跳”仍在搏动,频率越来越稳,与夜空中的星光共振,仿佛整个宇宙都成了它的共鸣箱。
她知道,这不是结束。
流星雨持续了整整一夜。人们跪在雪地里、沙滩上、屋顶上,任由那些坠落的声音轻轻落在肩头、掌心、唇边。一句句未曾说出的话,从天而降??有母亲对夭折婴儿的呢喃,有战士临死前想留给敌人的宽恕,有恋人分手三十年后终于鼓起勇气说出口的“我后悔了”。这些声音落地即化,不需翻译,不需解释,听者自明。
第二天清晨,青海湖结了一层薄冰,冰面下却有光流转,如同血脉在静静奔涌。桑吉走进小屋,取出那把旧琴。琴身斑驳,弦已锈蚀大半,但她轻轻一拨,竟发出清越之音,宛如初生。
她开始弹。
不是任何已知的曲调,而是随呼吸起伏、随心跳节拍自然流淌出的旋律。每一个音符都像是一颗种子,落入空气后悄然生根。远处山坡上的牧羊人停下脚步,手中的鞭子垂落;城市高楼间穿梭的上班族忽然驻足,耳机里的噪音自动消退;连医院重症监护室里那些靠机器维持生命的病人,脑电波也出现了罕见的同步波动。
这是第一首真正属于“共感时代”的歌。
三天后,全球各地陆续出现奇异现象:原本无法沟通的群体之间,开始产生奇妙的理解。聋哑人用手语表达情绪时,旁人虽不懂手势,却能清晰感知其内心所想;语言不通的难民与收容国居民,在眼神交汇的一瞬,泪水同时滑落;甚至动物园里的猩猩对着研究员比划,对方竟脱口而出:“你想说的是……你记得小时候妈妈抱着你在树冠上看星星?”
科学家们惊愕不已。他们检测发现,人类大脑中原本沉睡的“镜像神经元网络”正在被大规模激活,而触发机制,竟是**倾听行为本身**。只要你真心愿意听一个人说话,哪怕他沉默,你的神经系统就会自动模拟他的情感状态,如同灵魂之间架起了无形桥梁。
第四天,敦煌音室传出新的音频片段??一段从未录制过的对话。
>“林老师,如果有一天所有人都能听见彼此,这个世界还会打仗吗?”
>(停顿)
>“不会。因为战争,从来不是因为分歧太大,而是因为没人肯先停下来听。”
这段录音没有署名,也没有来源记录。但它迅速传遍网络,被刻进石碑,写进课本,甚至有人将它纹在手臂上。
与此同时,北极星的光码继续释放信息。FAST天眼团队日夜破译,终于拼凑出完整内容:
>“我们曾以为文明以征服为标志。”
>“后来明白,是工具与火。”
>“现在我们知道??真正的文明,始于第一个愿意倾听的耳朵。”
>“你们准备好了。”
>“桥梁将在下一个冬至开启。”
>“请带上你们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