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哟,回来啦?小黎也来啦!”系着碎花围裙的黄妈妈闻声从厨房探出头,圆圆的脸上带着被油烟熏得红扑扑的热情笑容,目光先在黎予身上转了转,语气里满是关切,随即嗔怪地对着正弯腰捡鞋的黄鑫说,
“你看你,毛毛躁躁的,拉着小黎跑哪儿野去了?怎么才回来!人家小黎文文静静的,肯定是被你硬拽来的,是不是都没好好吃晚饭?”
黄鑫夸张地翻了个白眼,把包往沙发上一扔,喊道:
“妈!我才是你亲闺女好不好!我是你充话费送的吗?这么偏心!我还不能跟我朋友出去一会儿了?”
“去你的!没个正形!整天胡说八道!”黄妈妈笑骂着,手里还拿着锅铲挥了挥,脸上却不见丝毫怒气,只有对女儿的宠溺,“小黎啊,快别站着了,洗手坐下歇会儿,汤马上就好,再炒个青菜就能开饭。鑫鑫,别愣着,去把冰箱里我下午买的葡萄洗了给小黎吃!”
“使唤人真不客气……”黄鑫嘴上抱怨着,动作却利落地挽起袖子,钻进厨房帮忙去了,母女俩在厨房里嘀嘀咕咕,夹杂着黄妈妈“盐放少了”、“火候过了”的指挥和黄鑫不服气的反驳。
黎予站在玄关,看着眼前这再普通不过、甚至有些吵闹的拌嘴和忙碌,听着厨房里传来锅碗瓢盆清脆的碰撞声、油锅滋啦的欢快声响,以及黄妈妈絮絮叨叨关心黄鑫“少吃点外卖”、“天天熬夜”、“早点睡觉”的念叨,一时有些怔忪。这种热闹的、充满了烟火气的、甚至有些琐碎和“混乱”的日常,对她而言,却是一种陌生而奢侈的温暖。
吃饭的时候,长方形的餐桌被热腾腾的菜肴占满。黄妈妈一个劲儿地给黎予夹菜,堆满了她的碗,嘴里不停地说:
“多吃点排骨,我炖了两个多小时,软烂入味,最补身体了。”
“这个青菜多吃,新鲜的,维生素足。”
“小黎啊,学习再忙,也要记得按时吃饭,你看你脸色,都没什么血气,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那关切的眼神和语气,自然而真挚,没有丝毫客套。
黄鑫在一旁看着自己碗里相对“清淡”的菜色,酸溜溜地说:“妈,我的呢?我也要排骨!最大那块!”
黄妈妈没好气地给她夹了一筷子青菜,故意说:“你?你少吃点肉,减肥!看看你最近胖的!”
黄鑫气得鼓起了腮帮子,像只充气的河豚,惹得原本心情沉重的黎予也忍不住“噗嗤”一声笑了出来,餐厅里的气氛顿时更加轻松。
饭桌上,黄妈妈偶尔会毫不留情地调侃黄鑫几句,比如“这么大个人了房间还乱得像猪窝”……
字里行间透出的都是深切的关爱和亲昵,是一种只有最亲近的人之间才会有的、带着“嫌弃”实则骄傲的互动。
黄鑫也会毫不客气地顶嘴,吐槽妈妈“封建思想”、“管得太宽”,母女俩你来我往,唇枪舌剑,气氛却异常轻松融洽,充满了生活的乐趣。
黎予安静地吃着碗里堆成小山的菜,排骨炖得酥烂,汤汁浓郁,青菜清甜爽口,每一口都带着“家”的味道。
她听着她们母女俩充满生命力的对话,感受着这份毫无隔阂的温暖和踏实,心里那片因耿星语而翻涌不安、充满不确定性的海洋,似乎也渐渐平息下来,被一种踏实而暖融的港湾感所包围。
这是她第一次,如此清晰、如此深刻地感受到什么是“家”的温暖。
饭后,黄鑫被黄妈妈以“我做饭你洗碗天经地义”为由赶去厨房收拾,黄妈妈则拉着黎予在柔软的旧沙发上坐下,塞给她一个刚削好的、水灵灵的苹果,温和地拍着她的手背说:
“小黎,以后常来家里吃饭,阿姨这儿别的没有,热汤热饭管够。别总是一个人凑合,就把这儿当自己家,千万别客气,啊?”
黎予握着那颗还带着黄妈妈掌心温度的苹果,看着对方慈爱而真诚的眼神,喉咙像是被什么东西堵住了,发紧,发酸。
她用力地点了点头,仿佛要将这份温暖牢牢刻在心里,声音有些微哑,却无比清晰和真诚:“谢谢阿姨。”
那一刻,窗外夜色渐浓,万家灯火次第亮起。黎予坐在充满生活气息的客厅里,听着厨房传来黄鑫洗碗时哼歌的声音和黄妈妈收拾桌子的细微响动,心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感动和力量。
她忽然觉得,无论前方关于耿星语的路有多么崎岖难行,充满了多少未知的风险和挑战,至少在她身后,还有这样一盏为她而亮的、温暖的灯,还有这样真心待她、给她力量和港湾的人。
这份实实在在的、触手可及的温暖,让她心中重新涌起了一些面对复杂情感的勇气,也让她更加明确,无论未来如何,她都值得被好好对待,也应当好好珍惜自己。
万家灯火,或许未来也会有一盏为她而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