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叙靠在叠高的柔软被褥上,目光似是落在窗外那片被雨水洗刷后愈发葱郁的松林,望着松针在风中轻颤。
午后的松涛居,浸在一片慵懒的静谧里。
阳光穿过窗纸上细密的孔隙,在堂屋陈旧的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斑,随着日头西移,那光斑也被拉得斜长,如同无声流淌的时光。
窗台上,那只彩色的风车在偶尔溜进来的微风中轻轻摇曳,旋转的扇叶划出几乎看不见的弧线,像一颗悄然搏动的心脏,无声地诉说着某种心照不宣的改变正在发生。
然而他的心思,却像被一根无形而坚韧的丝线牵引着,总是不由自主地、一次又一次地飘向书桌旁那个沉静如山的身影,带着自己都未曾察觉的专注。
沈知时坐在那张老旧的木制书桌前,笔记本电脑屏幕散发着冷调的光,旁边摊开着几卷大幅的加固方案设计图纸,纸页边缘有些卷曲,带着反复翻阅的痕迹。
他微微蹙着眉,全神贯注,指尖在触控板上平稳地滑动,查看着无人机在雨后复查传回的最新高精度数据和复杂的点云模型,屏幕上的光在他深邃的眼底明明灭灭。
松涛居惯有的寂静被键盘偶尔的敲击声和纸张翻动的沙沙声打破,却奇异地不显突兀,反而沉淀出一种令人安心的、专注而高效的氛围,仿佛这里不是一个临时病房,而是一个微型的、正在高速运转的指挥中心。
"北坡监测点GB-SAR(地基合成孔径雷达)的差分干涉数据出来了,"沈知时头也没抬,声音平稳地打破了这片和谐的沉默,语调是纯粹的技术性冷静,"位移速率比雨前模型预想的高了0。7毫米每天。雨后岩体含水饱和程度超预期,次级结构面有活化迹象,需要重点关注。"
他滑动触控板,将一张清晰的、标注着精密位移矢量的雷达干涉图展示在屏幕上,色彩斑斓的图像却代表着潜在的风险。
林叙几乎是立刻被吸引了全部注意力。
专家的本能让他下意识地想坐直身体,看得更清楚些,这个细微的动作却瞬间牵动了打着厚重石膏吊着的右腿,一阵钝痛袭来,让他眉心几不可察地微蹙了一下,轻轻吸了口气。
"别乱动。"沈知时的声音适时响起,依旧没有抬头,目光仍锁定在自己的屏幕上,但他的手却像是长了眼睛,精准地拿起一直放在床头矮几上的平板电脑,熟练地解锁,调出同一份数据图界面,然后极其自然、仿佛只是随手递件东西般,递到了林叙的手边。
动作行云流水,没有一丝迟疑或刻意,仿佛这样的配合早已演练过无数次,成为了某种无需言说的本能。
林叙微微一怔,看着突然递到眼前、屏幕还亮着数据的平板,又下意识地抬眼看了看那个依旧专注于自己屏幕、侧脸线条冷峻的侧影。
心底那点残存的、习惯性的别扭,似乎被这过于流畅自然的举动轻轻拂过,竟没有激起往日的波澜。
他沉默地接了过来,指尖划过屏幕冰凉光滑的表面,放大、缩小、移动,仔细审视着位移云图区域和旁边叠加显示的地质剖面分析,神情专注而凝重。
"表层强风化层的剥落加剧了雨水下渗的优势路径,"林叙的声音还带着伤后初愈的一丝沙哑,却清晰、冷静,直指核心,"原定的锚固深度可能还是不够,必须考虑更深层的潜在滑移面控制。"
他指尖在平板上某个区域划了个圈,"需要交叉验证一下多期植被水分胁迫指数(CWSI)和热红外温度场异常区域,辅助确认深层潜在滑移面的精确位置和含水量空间分布,光靠InSAR(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形变场反演有不确定性。"他的思维飞速运转,完全进入了工作状态。
"可以结合下午无人机正在采集的新多光谱和高光谱数据做融合分析。但数据量大,处理和分析还需要一段时间。"他补充道,语气是纯粹的学术探讨。
沈知时这才侧过身,看向林叙手中的平板屏幕。他身体微微前倾,手臂自然地搭在自己这边的床沿,目光锐利地扫过林叙圈出的重点区域。"有道理。佳宜他们小组下午的任务清单里正好包含了高光谱和热红外,我让他们把北坡优先级提到最高,数据晚点会第一批传回来处理。"
他拿起自己的手机,快速点开一个项目管理界面,调出实时任务列表确认了一下,"另外,地基雷达(GB-SAR)的连续监测点阵也根据新情况加密布设了两个在北坡下方关键区域,数据流已经接入了。"
"材料方面。。。。。。"他修长的手指随即点向摊开在两人之间床铺上的那卷结构图纸,"原定采用的高强度GFRP(玻璃纤维筋)锚杆体系,对抗剪强度的整体提升幅度有限,对于这种深层潜在滑移,安全冗余可能不足。"
"我倾向于局部替换为预应力碳纤维板(CFRP)加固关键抗滑桩节点,结合更深层的自进式排水孔降压。虽然初期成本和施工复杂度高一些,但长期稳定性和对后续扰动的敏感度会低很多,更可靠。但是这样的话,"他话锋一转,指向模型部分,"原有的应力重分布有限元模型需要根据新方案重新参数化并跑一遍迭代计算。"
他的思路清晰而迅捷,每一步都逻辑严密,直指问题核心。
林叙的目光在摊开的图纸上沈知时指尖点过的位置和自己平板上的数据间来回切换,镜片后的眼神专注而锐利,闪烁着思考的光芒。
他没有立刻回应,指尖在平板金属边缘无意识地轻轻敲击着,显然在进行快速的脑内推演和评估,权衡着各种可能性。
沈知时也不催促,只是极其自然地拿起林叙床头柜上那只还剩半杯水的玻璃杯,起身走向门口小几上的保温水壶,动作流畅地重新续满温水,又无声地放回林叙触手可及的原位。
整个过程没有打断林叙一丝一毫的思考,自然得像呼吸一样,仿佛只是顺手完成了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林叙的目光似乎下意识地追随着那只水杯移动了一瞬,在沈知时放下杯子时,他的视线回到复杂的图纸上,极其轻微地点了下头,算是对这无声却周到的服务做出了回应。
然后他开口,声音沉稳而肯定:"碳纤维板(CFRP)方案是可行的。但预应力引入后,节点处的应力集中问题会比现有设计更为突出,现有设计的过渡区平滑长度明显不足。需要增加局部纤维布(FRP)的包裹层数和锚固端长度,同时优化真空辅助压浆的工艺参数,确保纤维-砂浆-岩体界面的长期粘结强度可靠性。"
他指尖在图纸的某个细部构造上点了点,"把你那边调整后的模型参数和材料本构关系发我,我重新核算一下过渡区的应力峰值和考虑疲劳荷载下的长期阈值。"
"好。"沈知时没有任何废话,立刻在电脑上熟练地调出相应的复杂模型文件和参数设置界面,将屏幕微微转向林叙的方向,方便他查看。
两人之间明明还隔着一点物理距离,但思维却在抽象的图纸、冰冷的屏幕和跳跃的数据上紧密地交织、碰撞,产生着只有他们才懂的共鸣。
就在这时,沈知时的手机在木桌上震动起来,发出沉闷的嗡嗡声。
屏幕亮起,显示是沈佳宜发来的视频通话请求。
沈知时直接滑开接通,顺手点了免提,将手机放在两人之间的桌面上。
"老师,老师!LiDAR(激光雷达)数据!李工他们刚把点云数据处理完,精度超高!北坡那个之前疑似裂缝的区域,高分辨率三维模型出来了,清晰度惊人!裂缝走向、开度、甚至内部填充物形态都能初步判读出来了!"
沈佳宜清脆的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从扬声器里传出,背景音里还能隐约听到无人机旋翼的遥远嗡鸣和山间的风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