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旧是模糊轮廓,由细微声响编织而成。
那人抬起手,做了个掀锅盖的动作。
然后,对着虚空,说了一句只有唇语可辨的话。
陈砚放大图像,反复解析,最终确认那句话是:
**“下次教你们做糖醋排骨。”**
他关掉画面,久久未语。
良久,他在日志末尾添上一笔:
>**未知坐标?疑似陆临残响**
>活动状态:持续运作
>判断依据:依旧坚持“盐要在油热后第三秒放”原则
>建议事项:定期传送新菜谱,保持互动
当晚,全舰举行了一场特殊的晚宴。没有固定菜单,每个人带来自己最珍视的一道食物??无论是实物、记忆投影,还是纯粹的情感模拟。他们在大厅中央架起一口象征性的锅,将所有食材投入其中,共同搅拌。
小禾带来了她父亲葬礼那天没人动过的寿司;
林远舟放入了一段音频??是他妻子临终前哼的半句歌;
陈砚贡献了自己第一次成功煎蛋的照片,边缘焦黑,中心微颤;
就连孩子们也凑在一起,写下“未来想请爸爸妈妈吃的一顿饭”。
汤再次沸腾。
这一次,它不再只为抚慰伤痛,而是庆祝存在本身。
饭毕,小芜独自回到厨房清洗碗筷。水流潺潺,泡沫盈手。她忽然发现池底沉淀着一些细小的晶体,呈淡金色,形状酷似米粒。
她捞起一看,数据库自动识别:
>**物质名称:思粮**
>**生成条件:高强度情感共鸣+长期未表达的牵挂**
>**用途建议:可作为种子培育新型守灶植物**
她将晶体小心收进玻璃瓶,贴上标签:“给下一代厨师”。
走出厨房时,夜已深。她抬头望向舷窗,只见远处那口青铜大锅仍在微光中若隐若现,如同宇宙心脏般规律搏动。而在更远的地方,新的光点接连亮起,像是有人在一处处黑暗中重新点燃了炉灶。
她轻声呢喃:“原来所谓无敌,并非掌控一切,而是哪怕碎成尘埃,也要化作一缕烟火,照亮别人回家的路。”
翌日清晨,新一批移民抵达第七区。他们是来自即将坍缩星系的难民,衣衫褴褛,眼神疲惫。接待人员递上餐盘时,有人怯生生地问:“这里……还管饭吗?”
负责分餐的小志愿者是个十岁女孩,扎着歪辫子,脸上沾着面粉。她用力点头:“管!今天我们做白菜豆腐汤,老师说这道菜最暖胃。”
那人怔住,忽然蹲下身,嚎啕大哭。
后来才知道,那是他母亲最后一天为全家做的菜。
当天中午,生态园传出喜讯:守灶树在昨夜悄然分裂出一棵幼苗,通体透明,内部流淌着七彩液汁。经检测,其基因序列包含三千文明站点的共通片段,堪称“宇宙厨房”的活体图腾。
林远舟提议命名为“薪火”。
小芜则悄悄在幼苗根部埋下一粒“思粮”,并在旁边插了块木牌,上面用铅笔写着:
**“等你长大,请记得:最难吃的饭,往往最值得做。”**
多年以后,当新一代的孩子们在课堂上学习“炊事效应”起源史时,教材首页总印着这样一幅画:一群人围着一口巨锅,锅中升腾的热气幻化成星河,而锅边站着一个看不清脸的男人,手中木勺轻扬,仿佛刚说完一句寻常话??
“饭好了,趁热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