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知遥游至入口,将记忆密钥插入锁孔。
轰然一声,大门开启。
内部空间无限延伸,宛如宇宙本身。中央悬浮着一颗巨大的心脏模型,由无数细小光点连接而成,每一次搏动都会引发整个空间的共鸣。这就是“心井”的物理载体,也是全球共感网络的核心引擎。
他走上前,轻触表面。
刹那间,所有光点骤然亮起,形成一幅覆盖整个人类历史的全景画卷:
从第一个母亲抱着婴儿哼唱摇篮曲,到第一位科学家记录下共感能力;从战争废墟中陌生人相拥而泣,到末日预言下人们手牵手迎接黎明……每一个微小的情感传递,都被忠实记录,并转化为推动文明前行的能量。
而在画卷尽头,出现了一个新的选项:
>**是否启动“全员唤醒计划”?**
>
>提示:此举将永久开放共感通道,任何人皆可自由访问他人记忆,无论生者或逝者。
>
>风险:可能导致个体边界瓦解,身份认知混乱,社会结构剧变。
>
>条件:需一名“锚定者”自愿献出意识,作为系统稳定核心。
陆知遥沉默良久。
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成为新一代的“程砚-Ⅱ”,放弃肉体,融入数据洪流,永远守护这份联结。
他也知道,这是启明一直希望他做的事。
但他没有立刻选择确认。相反,他转身走出方舟,重返海面。
回到船上,他写下一封信,封入玻璃瓶,投入大海。信中只有一句话:
>“不要等我。继续生活,继续去爱。我会在每一次心跳中醒来。”
三天后,全球玻璃珠同时熄灭。
人们惊慌失措,以为共感时代就此终结。然而就在午夜零点,它们再度亮起??这一次,光芒更加柔和,频率更加自然,仿佛与人类的心跳完全同步。
科学家检测发现,共感网络已脱离任何中心节点运行,转变为分布式生态模式。每个人都能成为传递者,也能成为接收者。悲伤不再需要语言表达,喜悦无需刻意分享,甚至连梦境也开始相互交织。
而陆知遥的名字,渐渐从公众视野中消失。
有人说他在南岛终老,有人说他随梦树升入星空,还有孩子坚称曾在海边见过一位老人,坐在礁石上看日出,身边围着一群看不见的朋友。
多年以后,一所小学课堂上,老师讲述这段历史。
讲到最后,一个小女孩举起手,认真问道:“老师,如果我们都能听到彼此的心,那还会孤单吗?”
教室陷入短暂安静。
然后,窗外阳光正好,一阵风吹进来,掀动挂在墙上的蜡笔画。画中两个身影并肩站立,脚下开满发光的花。
老师微笑着回答:
“不会了。因为现在,我们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不肯放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