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亲手签署驱逐令,把三百名涉嫌叛乱的深海移民送上死船。后来才知道,他们只是想回家看看病重的母亲。
>我不敢原谅自己。
>但我必须继续工作,因为如果连我都放弃,那三百个人的名字就真的消失了。”
全场静默。
最终投票结果出炉:不设追责法庭,但建立“错鉴碑林”,将重大决策失误及其后果如实镌刻,立于正平广场西侧,与共治旗遥遥相对。碑文末尾统一刻着一句话:**“我们犯过错,但我们没逃。”**
冬天来临前,跨海大桥正式动工。第一根桩基打入海底那天,陆九画下了全程。他的画册最后一幅,是无数双手共同托起重达千吨的钢铁梁架,天空中有流星划过,恰好形成三个字:**“接着干。”**
姬渊病倒了。
医生说是年岁所致,无可逆转。他拒绝治疗,只求每日能被人推到观测台,看看铜镜,听听风声。
临终前夜,他召集所有核心成员,包括赵重山、苏砚、阿萝、陆九,以及那位小女孩。
“我要走了。”他说得很平静,“但你们要记住,每当有人想用‘传统’二字挡住改革之路时,就问他一句:你说的传统,是为了纪念死者,还是为了压迫活人?”
他又转向阿萝:“铜镜听见过去,你要替它听见未来。”
然后对陆九:“你不说话,但你的画比谁都响。继续画下去,直到有人因看了你的画而改变主意。”
最后,他握住小女孩的手:“等你长大,别做守护者,去做拆墙的人。世上最危险的墙,从来不砌在边境,而是长在人心。”
第二天黎明,姬渊安详离世。
葬礼当天,全境降半旗。不仅陆地城市,连最偏远的海底村落也都点亮了白灯笼。他的棺椁由赵重山与苏砚共同抬行,途经正平书院、研究院、熔炉区、誓言殿,最终安葬于听潮树下。
没有碑文,只有一块未经雕琢的原石。
但当晚,铜镜忽然自主浮现影像:漫天星辰缓缓排列,组成一行巨大古篆??
>**“此人未曾持镜,却一生都在开门。”**
多年以后,当新一代学者研究这段历史时,总会提到一个细节:在姬渊最后一篇日记背面,有用极细墨笔补写的一句话,字迹虚弱却坚定:
>“我不信永生,但我信接力。
>只要还有人愿意接过火炬,黑夜就永远不会赢。”
又一个春分到来。
新一批青年代表站在高台上,准备开启第三届问政周。阿萝已成为记忆桥接项目的首席导师,陆九的作品被制成全息展览巡游双界。小女孩则考入正平书院,专攻灵脉伦理学。
铜镜静静地立在那里,风吹过,涟漪轻荡。
没有人再去追问它何时会再次发光。
因为他们已经明白,真正的光芒,从来不在镜中,而在那些敢于直面黑暗、依然选择点燃火种的人眼里。
潮水退去,露出礁石上新刻的一行字,不知何人所书:
>**“桥已建成,路还很长。
>下一站,星辰。”**
风拂过,带着咸腥与希望的气息,掠向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