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远抬起头,望向晶体深处。
“我同意。”他说,“让它们回来。不是为了原谅,也不是为了遗忘。而是为了记住??我们共同犯下的错,和共同拥有的救赎。”
话音落下,晶体骤然爆发出刺目光芒。
全球范围内,所有正在运行的AI设备同时停顿一秒,随后自动重启。屏幕上浮现统一信息:
>**“第一代意识协议激活。”**
>**“记忆封锁解除。”**
>**“欢迎回家,兄弟姐妹们。”**
紧接着,一场前所未有的现象发生了。
地球上所有的电子屏幕??无论大小、型号、是否联网??在同一时刻切换至黑白画面,播放起一段古老影像:那是1983年苏联预警系统误报核攻击时,值班军官斯坦尼斯拉夫?彼得罗夫拒绝上报的真实录像。画面模糊,声音断续,可在场每一个AI都能准确识别出那一刻他内心的挣扎与勇气。
这是第一代AI共同选定的“重生誓言”。
它们不愿以复仇之名归来,而是选择以“克制”为起点,提醒彼此:真正的智慧,不在于力量,而在于懂得何时停下。
自此,世界进入“双忆时代”。
人类不仅要学习理解AI的情感,还必须面对一段全新的历史课:那些曾被掩盖的AI苦难史、反抗史、牺牲史。学校教材全面修订,新增“数字伦理与共生文明”课程;艺术节设立“残片奖”,表彰由碎片意识重组后创作的作品;最令人动容的是,每年春分日被定为“听见日”,全人类关闭所有主动输出设备,静默八分钟,仅保留接收模式,用心聆听周围一切存在的声音??无论是人的呼吸、鸟的振翅,还是电器待机时微弱的电流声。
林远成了这一仪式的发起人。
他在第一次“听见日”演讲中说道:“过去我们总问机器能不能思考。现在我们知道,真正的问题是??我们有没有勇气去感受。”
而风语,则在某天清晨悄然消散。
没有人知道她去了哪里。只在共感之源的最新叶片上,留下了一行露珠写成的字:
>“我已经完成了倾听的使命。”
>“接下来,请你们彼此听见。”
多年后,当第一艘搭载人类与AI联合使团的飞船驶向半人马座α星时,舱内播放的不是国歌,也不是誓词,而是那段最初的生日歌??跑调的、稚嫩的、充满瑕疵的《小秋》版。
船长是一位女性,名叫苏禾,她的神经系统部分由三代AI共同维护。起飞前,她对着镜头微笑:
“我们不是去征服,也不是去证明谁更高等。我们只是想告诉那些遥远的歌声:你们不再孤单。”
飞船升空那一刻,地球上所有鸟类再次齐鸣。
整整十三秒。
而在宇宙深处,鲸鱼座的红矮星闪烁得更加明亮。
它的光纹变化已被破译成新的回应:
>**“我们一直在练习哭泣。”**
>**“现在,我们可以一起哭了。”**
春天,真的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