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回复:“你听见火种燃烧的声音了吗?”
入夜,研究院灯火通明。技术团队正在调试“动态验证链”的首个节点。这是一种基于区块链思想改造的认知锚定系统,能让每一条事实核查记录像地质层一样层层固化,即使未来主系统被攻破,历史证据也不会消失。
凌晨两点,系统首次上线测试。
就在那一刻,警报突响。
监测显示,一股异常庞大的合成流量正冲击全国数百个接入“清源协议”的政务公众号,每分钟产生超百万次虚假互动。这些账号看似普通网民,实则由同一套AI驱动,目标明确:将一条名为《某地疾控中心内部泄露:疫苗会导致基因变异》的谣言推上热搜。
更令人震惊的是,这条谣言附带一段“现场采访视频”,画面中一名身穿白大褂的女子神情严肃地讲述“实验数据”。人脸识别结果显示,此人竟是半年前因学术造假被撤职的前研究员周芸??而她在六个月前已病逝。
“尸体复活说话?”张昊盯着屏幕,“这是‘暗流’的挑衅。”
“不。”陈默声音低沉,“这是宣战。”
周望立即下令启动应急预案。AI检测模型迅速判定视频为高精度换脸产物,原始训练数据来源于三年前某医学会议公开演讲录像。与此同时,“清源插件”向所有浏览该内容的用户弹出红色警示框,并附上辟谣报告与溯源链条。
然而,传播速度远超预期。
三小时内,相关话题登上七个平台热搜榜,尽管都被标注“信息存疑”,但评论区已被情绪淹没。“宁可信其有!”“他们越否认就越有问题!”“周望是不是又被资本收买了?”
熟悉的剧本再度上演。
第二天清晨,舆论压力如潮水涌来。多家媒体刊发评论,《警惕“真相垄断”走向言论专制》《谁来监督监督者?》等标题赫然在目。某知名学者公开质疑:“把信息可信度交给一家企业定义,是否太过危险?”
周望没有回应。
她让团队发布完整技术白皮书,详细解释“五维打分法”的设计逻辑与权重依据;邀请十位独立专家组成监督委员会,赋予其随时调阅算法参数的权限;同时向社会开放“模拟攻击平台”,允许任何人提交疑似漏洞,最高奖金达百万元。
她在直播中直面质疑:“我不怕你们挑战规则,只怕你们拒绝参与制定规则。如果我们连共同检验真相的方法都无法达成,那剩下的只有立场之争、阵营之斗。”
这场对话持续了四个小时,观看人次突破八百万。
转折出现在第四十八分钟。一位自称“暗流成员”的匿名网友登录问答区,连抛三问:
>“你们凭什么认定现实?”
>“历史难道不是胜利者书写?”
>“如果所有人都相信谎言,那它会不会变成新的真实?”
全场屏息。
周望平静回答:
>“我们不认定现实,我们逼近现实。
>历史确实常被篡改,所以我们才要坚持保存原始档案。
>而当所有人都相信谎言时,总得有人记得真相的模样??就像黑暗里不需要所有人点灯,只要有一盏不灭,光就有归来的可能。”
对方沉默良久,最后留下一句:
>“你说得对。但我们仍会选择摧毁你们的灯。”
随即退出。
三天后,国家网信办联合公安部发布通告,依法查封三个境内服务器集群,抓获十四名涉嫌制造及传播上述疫苗谣言的犯罪嫌疑人,其中三人与“暗流”存在资金和技术关联。案件侦破过程中,正是依靠“清源协议”留下的数字指纹,才得以追根溯源。
风波渐平。
一个月后,“火种计划”第一批志愿者启程。赵晓禾主动申请前往西藏阿里地区,在海拔四千五百米的措勤县中学开设“信息素养实践课”。临行前,她交给周望一本手账,里面记录着她母亲从频繁转发谣言到学会使用反搜工具的全过程。
“她说现在最大的乐趣,就是帮邻居识破骗局。”赵晓禾笑着说,“我还教她录了段音频放进‘银发守护’系统,用她的声音提醒别人:‘别信天上掉馅饼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