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呼……”
灯光昏暗的包间,月光仅仅只能描绘出两人的轮廓。
隐隐有音乐声从不知道哪里传了进来,放的居然是一首中文歌曲,似乎是某个经典粤语电影的主题曲:
“人生路,美梦似路长,路里。。。
深夜十一点,周望坐在办公室的灯下,窗外是城市永不熄灭的灯火。她将笔记本合上,指尖轻轻抚过那行自己写下的句子:“真正的财富自由,是当你面对谎言时,仍有勇气说:等等,让我再确认一下。”
这句话如今已被印在“真相研究院”新员工入职手册的首页。
三天前,《关于加强企业信息披露真实性的指导意见》正式实施,望周集团成为首批签署“信息责任承诺书”的企业之一。文件下发当天,周望接到教育部来电??“千校联播”计划被纳入国家级教育数字化试点项目,未来三年内将覆盖全国八成县级以上中学。与此同时,银发守护计划的第一代语音辟谣助手完成内测,内置方言识别模块和情感安抚系统,已在成都、西安两地社区展开试运行。
可她知道,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第二天清晨六点四十分,她刚走进研究院大楼,前台小林便递来一份加急文件:某短视频平台用户量破十亿后首次公开算法逻辑,其中一段代码注释引起团队注意??“优先推送高情绪值内容,真实性权重低于0。3%”。这相当于明文承认:**平台宁可传播虚假但煽动的信息,也不愿牺牲流量效率**。
周望立即召集核心小组开会。
会议室里,陈默盯着投影屏上的数据图,眉头紧锁:“这不是个别现象。我们抽样分析了过去半年热搜榜单,发现‘疑似虚构事件’占比达41%,而这些话题平均停留时间比真实新闻长2。7倍。”
林小雨翻出几个典型案例:“有个博主编造‘外卖骑手因差评跳楼’的故事,阅读量超两亿,后来被证实连当事人都不存在。但我们介入辟谣时,原视频已经被转发了六十多万次,评论区全是骂‘资本冷血’‘平台吃人’……没人关心真相。”
张昊冷笑一声:“他们不需要真相。情绪才是货币,愤怒是最硬通的币种。”
空气沉默了几秒。
周望缓缓开口:“所以问题不在技术,而在机制。当整个生态把点击率当作唯一KPI,那就注定会奖励谎言、惩罚诚实。”她站起身,在白板上写下三个词:
**激励错位|认知通胀|信任崩塌**
“我们现在做的每一场宣讲、每一次拦截,都像是在漏水的船上舀水。要治本,就得改规则本身。”
会议一直持续到傍晚。最终方案成型:推出“清源协议”??一套开源的可信内容评估框架,包含五维打分体系(信源可溯、证据链完整、多方交叉验证、利益冲突披露、更新机制透明),并配套开发浏览器插件与API接口,供媒体、学校、政务机构调用。
“我们要让‘可信度’变成看得见、算得清的东西。”周望说,“就像营养成分表之于食品,将来每条信息旁边都应该标注它的‘认知含糖量’。”
项目启动当晚,她在内部直播中首次公开讲解“清源协议”,在线观看人数突破百万。弹幕滚动如潮:
>“原来还能这样看新闻?”
>“以后能不能给朋友圈也装个红绿灯?”
>“求上线!我妈天天转那种‘震惊体’!”
直播结束后的凌晨一点,她正准备离开,手机突然震动。是一条来自陌生号码的短信:
>“别以为你们能改变什么。水至清则无鱼。劝你适可而止。”
她盯着屏幕看了很久,没有报警,也没有删掉,只是截了图,发到团队群:
>“有人怕了。说明我们走对了路。”
第二天上午九点,研究院发布首期《社会认知健康指数报告》,揭示一个令人警醒的事实:中国人均每日接触虚假或误导性信息高达17。3条,其中68%来源于熟人社交圈层。报告末尾附有一句警示语:
>“最危险的谣言,往往披着‘为你好’的外衣。”
这份报告如同投入湖心的石子,涟漪迅速扩散。多家主流媒体跟进报道,微博话题#你今天被骗了吗#阅读量破十亿。更意外的是,一位退休老教师主动联系研究院,捐出毕生积蓄五十万元,设立“基层信使奖学金”,只为让更多年轻人愿意投身这项“看不见回报”的事业。
然而风暴也随之而来。
第三天中午,某财经自媒体发布长文《谁赋予望周集团审判真相的权利?》,质疑“清源协议”实质是“数字霸权”,指控周望借公益之名行数据垄断之实,并影射其与境外非政府组织有资金往来。文章措辞激烈,配有伪造的会议纪要截图和断章取义的采访录音。
舆论一夜反转。
公司内网再度躁动。“副院长是不是太激进了?”“搞得好像是只有她在乎真相似的。”甚至有匿名帖子写道:“当年陈琳也是这么一步步清退异己的吧?”
周望没有回应。
她让技术团队将“清源协议”全部代码上传GitHub,开放全球协作;邀请第三方审计机构入驻研究院,全程监督数据流向;同时向公众公布她近三年所有行程、通讯记录摘要及银行流水??除工资与合法奖金外,无任何异常收支。
她在官网发表公开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