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接着,多家媒体跟进报道,标题耸动:“内地资本暴力入侵香港乐坛?”“邓紫棋恩将仇报,背弃伯乐?”更有匿名人士爆料称,邓紫棋曾私下承诺蜂鸟音乐“永不解约”,如今却为金钱背叛信任。
舆论风向迅速逆转。
上午十点,曹忠召开紧急公关会议。团队建议低调回应,避免激化矛盾。但他摇了摇头。
“我们要开发布会。”他说,“就在今天下午三点,北京国际会议中心。”
众人哗然。
“现在风口浪尖,公开露面风险太大!”法务总监劝道。
“正因为风险大,才必须站出来。”曹忠站起身,目光扫过全场,“他们想打一场舆论战?好啊,那就让我来教教他们,什么叫真正的叙事权。”
下午两点五十分,现场座无虚席。除了媒体记者,还有数十位业内同行到场旁观。当曹忠牵着邓紫棋的手走上台时,闪光灯如暴雨般亮起。
没有开场白,他直接打开投影仪,播放了一段长达十二分钟的视频。
画面中,是邓紫棋从小到大的成长记录:七岁参加歌唱比赛夺冠,十二岁录制demo被多家公司拒绝,十六岁签约蜂鸟音乐后的录音室日志显示,她平均每周工作八十小时以上,多次因过度疲劳晕倒在录音棚。最令人震惊的是,一份内部合同附件显示,蜂鸟要求她将个人社交媒体账号密码上交公司管理,并禁止接受任何非公司安排的采访。
“这就是所谓的‘伯乐’?”曹忠声音冷峻,“用孩子的天赋和健康换取流量红利,再用道德绑架阻止她追求自由?”
台下一片寂静。
随后,他又展示了雷颂德亲笔签名的制作费用明细表,证明所谓“巨额投入”实际不足两百万港币,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最后,邓紫棋本人发言,声音颤抖却坚定:
“我不是忘恩负义的人。但我也不想一辈子活在别人的剧本里。我想唱歌,想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而不是成为流水线上的商品。”
发布会结束三小时内,#还邓紫棋自由##抵制娱乐剥削#等话题席卷全网。超过十万网友自发转发支持,知乎热榜出现长文《从邓紫棋事件看华语娱乐产业的结构性压迫》,阅读量破千万。
蜂鸟音乐股价当日暴跌14%,张丹被迫发表声明称“尊重司法程序,暂不接受采访”。
而在这场风暴中心,曹忠却已悄然转移战场。
当晚,他秘密约见了中宣部一位文化政策研究室的负责人。两人在一家隐蔽的茶馆会谈两个小时。次日,国家广电总局官网发布通知:**启动“新时代中国故事创作扶持计划”,重点资助具有科技人文关怀、弘扬民族文化自信的影视音乐作品,首批预算五亿元人民币**。
业内震动。
所有人都明白,这意味着官方正式入场,支持以曹忠为代表的新型创作力量。
与此同时,徐正传来好消息:《人在?途》拍摄进度顺利,预计十一月底杀青,春节档上映。王保强贡献了职业生涯最佳表演,黄渤的喜剧节奏精准到位,而白冰饰演的性感少妇一角意外出彩,几场情感戏令现场工作人员数次落泪。
曹忠看完粗剪片段,满意地点了点头。
但这还不够。
他在笔记本上写下一行字:**下一步,进军国际市场**。
几天后,他亲自飞往洛杉矶,与Netflix亚太区内容采购负责人会面。对方开门见山:“我们愿意以两千五百万美元买断《我们生活在南京》全球流媒体版权,条件是允许我们重新剪辑适合西方市场的版本。”
曹忠笑着摇头:“抱歉,这片子一个镜头都不会少。”
“那你打算怎么进奥斯卡?”
“不用你们选。”他说,“我们会自己申报,并邀请全球影评人免费观影。另外,我还会在纽约、伦敦、东京举办主题展览,展示这部电影背后的科学顾问团队、美术设计手稿和原声音乐创作过程。”
对方愣住:“你是认真的?”
“比任何时候都认真。”曹忠站起身,留下一句话,“好莱坞统治银幕一百年,也该轮到别人讲讲故事了。”
回国后,他立即着手筹备“中国科幻电影全球巡展”计划,并联合中科院、清华大学共同发起“青年科学家影像扶持基金”,鼓励理工科学生参与科幻创作。
十月下旬,《光年之里》成功打入Billboard世界数字歌曲榜第十八位,创下华语单曲近年最好成绩。邓紫棋受邀出席格莱美预热音乐会,成为首位未签海外公司即获邀的中国歌手。
而在这一切背后,申奥影业的动作也越来越频繁。王忠磊接连投资三部所谓“现象级网大”,全部打着“颠覆传统”旗号,实则内容低俗、价值观混乱。更有传闻称,他正试图拉拢几位退隐导演复出,拍摄一部名为《帝国黄昏》的历史大片,剧本据说是请好莱坞编剧团队操刀,讲述“东方专制如何阻碍现代化进程”。
曹忠看到这份剧本摘要时,只冷笑了一声。
“他们在害怕。”他对韩三品说,“因为我们正在夺回叙事权。”
韩三品叹道:“可这条路注定孤独。多少人宁愿跪着挣钱,也不愿站着做梦。”
“那就让梦照得更亮一点。”曹忠望向窗外,夜色如墨,星辰闪烁,“总有人会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