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的是小川五岁那年发烧,他第一次独自熬粥的经历。米放多了水,熬成糊状,咸得难以下咽。可小川还是吃完,笑着说:“爸爸做的,就是最好吃的。”
讲到最后,他自己哽咽了。
但当他走出生态园时,却发现餐桌上已经摆好了一碗粥??米粒分明,软硬适中,上面撒了一小撮葱花。
没人承认是谁做的。
只有小芜悄悄对陈砚说:“昨晚守灶树晃了一整夜。”
越来越多的文明加入“静默灶台”计划。它们不再追求复活死者,而是建立属于自己的“情感厨房”:有的用恒星余热点火,有的以黑洞引力压榨食材,还有的将整颗星球改造成巨型蒸笼,只为让流浪的灵魂有个落脚吃饭的地方。
第八庙的光柱越来越淡,最终化作一条柔和的星带,横贯天际,成为新的导航标志。传说,若在深夜仰望星空,能听见那条光带发出极轻微的“滋啦”声??像是谁在遥远之处,正耐心地翻动煎蛋。
某日,匿名信号池再度闪烁。
这次是一段图像:一个年轻女孩坐在破败的城市废墟中,面前摆着一台老旧投影仪。屏幕上播放的,正是小芜录制的“虚构的甜”制作过程。她一边看,一边照着做,虽然没有月光露水,但她收集了极地冰川融化的第一滴水;虽然不会唱摇篮曲,但她录下了自己心跳的声音,作为背景音播放。
红豆熬了整整八小时。她舀起一勺,送入口中,忽然泪如雨下。
她在留言中写道:
>“我不知道外婆长什么样,也不知道她声音如何。
>但我现在知道了??她一定是个很温柔的人。
>因为这碗汤,让我感觉被爱过。”
小芜读完,转身走进厨房,打开冰箱,取出母亲留下的最后一个密封罐。罐子里是半块风干的月饼,标签上写着:“中秋?别忘了回家。”
她将月饼捣碎,混入新一批南瓜饼原料中,做成二十个小饼,分装进不同的营养舱,随下一趟补给船送往各个边境站点。
附言只有一句:
>“家不一定在起点,也可能在别人为你留的那盏灯下。”
多年后,考古学家在一颗荒废行星上发现一座地下厨房遗迹。墙壁上刻满了菜谱,材料栏写着“希望”、“勇气”、“未说完的话”;步骤里夹杂着歌声、笑声、争吵声的波形图;而灶台中央,竟嵌着一块仍在运转的数据核心,循环播放着一句话:
**“饭好了,趁热吃。”**
没有人知道是谁建了它,也没有人知道它运行了多久。
但每一个走进去的人,都会莫名感到饥饿,然后不由自主地点火、洗锅、切菜。
仿佛某种本能,早已刻进基因。
而在心舟一号的厨房里,小芜依旧每天做饭。
她的头发已有些斑白,动作也不再敏捷,但她坚持亲手揉面、剁馅、控火。每当新人问她为何如此执着,她总是笑着指向墙上那两行字:
**“火不死,因人间总有冷处需暖。”**
**“锅不死,因人间总有冷处需暖。”**
然后轻声说:“因为我相信,总有一个迷路的灵魂,正循着香味找回来。”
某夜,她梦见陆临站在灶前,背影挺拔,手中木勺轻搅。
“你还守着吗?”她问。
“不。”他回头,微笑,“我现在是被守着的那个。很多人在学做饭,他们的火,比我暖。”
梦醒时,窗外星辰如初。
她起身,掀开锅盖,热气扑面。
锅里是她今早开始熬的莲子百合粥,清香袅袅,甜而不腻。
她盛了一碗,放在空位上,轻声说:
“饭好了,趁热吃。”
锅盖轻跳,一声“叮”。
仿佛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