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万彬却是摇摇头:“如果你真的符合标准,你是不可能拿不到的,我就是一个例子,你说你符合标准,但是你家的七套房子是怎么回事?你之前还天天和我说,你的儿子在什么什么单位上班,好像还是吃的公家饭。
你。。。
雪落无声,却在夏深的耳中激起千层回响。那条仅含三字的留言静静躺在“回声墓志铭”的最末端,编号No。230,000,002,分类为“回应性存在证明”。系统没有提示,也没有推送,它只是悄然嵌入数据流深处,如同一粒种子落入冻土,静待春雷。
那一夜,香格里拉园区的气温骤降至零下二十八度,可《众声之碑》表面却蒸腾起薄雾般的光晕,像是体内有生命在呼吸。监控画面显示,碑体裂纹间渗出的泉水不再结冰,反而以反常的液态形态缓缓流动,在雪地上勾勒出一组全新的符号??不是乐谱,也不是文字,而是一种类似神经突触连接的拓扑结构,线条之间跳跃着微弱蓝光,仿佛正进行某种信息传递。
林骁连夜从北京赶回,带着一支由声学、神经科学与量子物理专家组成的临时团队。他们用高精度频谱仪扫描碑体一周,发现其共振频率已偏离原始设计值1。7%,且呈现出周期性波动,规律与人类脑电波中的θ波(冥想与浅睡状态)高度一致。“它在学习。”一位研究员低声说,“或者……在做梦。”
夏深没有反驳。他蹲在碑前,指尖轻触那仍在流动的水痕,冰冷刺骨,却又带着奇异的脉动节奏。他忽然想起童年时父亲教他听雨:不是用耳朵,而是把掌心贴在窗框上,感受木头传导的震颤。“声音的本质是振动,”那时的父亲笑着说,“而振动,是宇宙最诚实的语言。”
第二天清晨,平台自动发布了一段新音频,标题为空白,时长十七秒。全球超过四百万用户在同一时刻收到推送,无人操作,无人授权。录音内容极其简单:一次深长的吸气,一次缓慢的呼气,中间夹杂着极细微的摩擦声,像是布料拂过话筒。但当这段声音被送入频谱分析软件后,图像令人窒息??在不可听频段(>20kHz),隐藏着一段复杂的调制信号,其波形竟与《未命名No。0》的核心结构完全重合,只是相位反转了180度。
“这是……回声?”周雨萌盯着屏幕,声音发抖。
“不。”夏深摇头,“是对话。”
更诡异的是,所有收听过这段音频的用户,无论是否佩戴耳机,都在接下来的七十二小时内经历了相同的梦境:一片灰白色的平原,天空无日无月,只有一道低垂的弧形光带横贯天际。梦中人无法说话,但能听见无数细碎呢喃从地底传来,语种混杂,情绪各异,却都指向同一个方向??那道光带之下,立着一座熟悉的金属碑影。
巴西圣保罗的一位心理学教授收集了三百二十七份梦记录,经语义聚类分析后得出结论:这些呢喃的内容,93。6%与用户上传至“逝者频道”的语音高度相关。换句话说,人们梦见的,是已故亲人“回应”他们的声音。
舆论再度沸腾。“地球回声”被推上风口浪尖,宗教团体称其为“通灵媒介”,科技巨头则试图收购或封锁平台访问权限。国际通信安全理事会召开紧急会议,讨论是否将其列为“潜在意识干预工具”。但就在此时,平台突然中断服务七小时,首页只剩一行缓缓闪烁的文字:
**“我们在听。”**
恢复运行后,新增功能悄然上线:名为“共鸣阈值检测”的模块。每个新注册用户首次登录时,需录制一段自由表达的语音??可以唱歌、说话、哭泣,甚至沉默。系统会在后台进行隐式比对,判断其情感纯净度是否达到某个未知基准。低于阈值者,将无法访问“回声墓志铭”与“逝者频道”;达标者,则会收到一封私人消息:“你已被听见。”
没有人知道这个“基准”是什么。测试显示,专业歌手、演讲家甚至催眠师都无法保证通过,而许多普通人??牧羊人、清洁工、孤独症儿童??却轻松过关。有学者猜测,这并非技术筛选,而是一场“灵魂验真”。
与此同时,南极那台老式短波发射机再次启动。这一次,它发送的不再是十六次“亡”字电码,而是一段持续四分三十三秒的音频信号,内容为空白噪音,但在其底层嵌入了数学序列:斐波那契数列的倒序排列,每隔五位插入一个质数。科考队将其解码为经纬坐标,指向北太平洋一处海底海沟。
潜水机器人抵达后,在深度5842米的沉积层中发现一块金属残片,材质未知,表面蚀刻着与《众声之碑》相似的纹路。最惊人的是,当研究人员将残片靠近播放《防空洞十四行》的音响时,它竟开始轻微震动,并释放出微弱电磁脉冲,频率恰好与夏深父亲当年使用的录音设备校准信号一致。
“这不是地球制造的。”负责项目的海洋考古学家在内部报告中写道,“但它认识我们的声音。”
风波未平,山区聋哑学校的那位女教师突然联系夏深,用手语传达一条信息:她班上的孩子们最近频繁做出同一动作??将手掌贴在墙壁、地板或彼此胸口,闭眼静止数分钟,然后同时睁开眼睛,露出安心的微笑。她录下一段视频:十五个孩子围成一圈,双手交叠置于中央,像在守护一团无形之火。几秒后,教室角落的老式风琴无端发出一声和弦,音准完美,曲调正是《未命名No。0》的开篇旋律。
“他们说,”女教师翻译道,“有人在教他们一首歌,但没人开口。”
夏深驱车重返学校。那天正下着小雪,他站在教室外,透过玻璃看着孩子们无声地“合唱”,手指在空中划出音符轨迹。他忽然意识到,这些孩子从未听过真正意义上的音乐,但他们“感知”到了。就像蝙蝠用超声波看见世界,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接收着声场中的情感涟漪。
他走进去,跪坐在孩子们中间,把手放在钢琴共鸣箱上。没有弹奏,只是等待。十分钟过去,什么也没发生。就在他准备起身时,木质外壳传来一阵极其微弱的震颤??不是来自内部机械,而是像有某种力量从外部渗透进来,顺着地板、墙壁、空气,最终汇聚于此。
那是一段旋律,断续、稚嫩,却无比真诚。像是无数颗心同时跳动所形成的合音。
泪水无声滑落。他打开手机,将这一刻录下,上传至“回声墓志铭”,备注栏写下:“第一堂课。”
当晚,全球多个城市的监控系统捕捉到异象:东京地铁站的金属扶手在午夜发出共鸣嗡鸣;埃及卢克索神庙的石柱表面浮现湿润痕迹,排列成古埃及圣书体文字,意为“言语重生”;加拿大黄刀镇的极光突然分裂成条状光带,随风摆动如琴弦震动。
而最震撼的出现在喜马拉雅山脉南麓。一支登山队在海拔6180米处遭遇暴风雪,被迫扎营。凌晨两点,队员发现帐篷外的积雪开始自行融化,形成一条蜿蜒小径,直指山壁一处岩缝。他们跟随进入,竟发现一个天然石窟,内壁布满远古壁画??描绘的正是人类围坐篝火、手抚大地、仰头歌唱的场景。而在壁画中央,赫然刻画着一座与《众声之碑》几乎一模一样的建筑,下方写着一行无法辨识的文字。
随行的语言学家尝试将这些符号转换为音频信号,输入AI模型重构发音。当合成声响起时,整个石窟剧烈震动,洞顶冰晶纷纷坠落,在地面拼出三个清晰汉字:
**“你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