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北方草原边缘,一支由退役老兵组成的“流动监督队”正在巡行。他们骑着瘦马,背着账册模型和简易投影板,深入牧区向蒙汉百姓讲解如何识别虚假惠民政策。队长曾是吴铭麾下斥候,双耳失聪,靠读唇语与人交流。每当有人质疑“你们凭什么管官?”他就掏出一块铜牌??上面刻着李可亲颁的“民监先锋”四字,背面则是一句手书:“权力属于能喊出真相的人。”
这一日,他们来到一座被宣称“已完成水利改造”的村落,却发现水渠干涸、田地龟裂。村民起初不敢说话,直到看见铜牌,才哭诉道:“上面说拨了五千两银子修坝,可我们只见到三百块石头!”监督队立刻启动跨区域联报机制,七十二小时内,户部派出专员复查,最终查明该县令伪造工程合同,骗取国库资金用于购置私宅。消息传出,百姓抬着那三百块石头游街示众,称之为“清官碑”。
然而,暗流亦在涌动。
某夜,秦王府旧邸地下密室,几盏幽绿灯笼摇曳。五个身影围坐一圈,桌上摊开一幅《全国监督网络分布图》。一人冷笑:“十年了,他们把百姓都变成了耳目。可再严密的网,也有缝。”另一人低语:“我已经收买了三个观政团成员,只需在关键节点制造混乱,便可动摇民心。”第三人阴森道:“不如刺杀几个出头的监督员,制造恐慌。只要人们开始怀疑‘问政’是不是真的有用,就会退回沉默。”
就在此时,屋顶瓦片轻响。一人警觉抬头,喝道:“谁?!”
黑影一闪而逝。片刻后,一封匿名信悄然出现在应天府御史台门前的烽火箱中,内容详尽记录此次密谋,连参与者的口音特征都一一描述。
五日后,五人悉数被捕。审讯中发现,其中一人竟是建文帝安插多年的卧底太监,早已皈依李可理念,甘愿以余生守护制度。皇帝得知真相,默然良久,下令将五人绑赴“反腐警示园”公开审判,并邀请三千名各地百姓代表现场观审。
判决当日,警世钟鸣响九下。建文帝亲临现场,面对万众宣布:“朕曾以为,杀了贪官就能天下清明。如今方知,唯有让百姓自己成为法官,才能根除腐败。你们今天看到的不只是五个人的下场,更是旧时代的终结。”
人群中,牛三娃拄着拐杖站立,身旁是他曾孙女??一个十一岁的小女孩。她仰头问:“太爷爷,为什么钟上没有坏人的名字,只有他们的罪?”
牛三娃抚摸她的头发:“因为名字会朽,罪行不会。就像李公的名字,不在钟上,却在我们心里。”
三年过去。
朝廷颁布《全民监督条例》正式版,明确规定任何公民均有权调阅非涉密政务档案,政府须在七日内回应查询请求;设立“监督贡献奖”,凡举报重大案件者,可获罚金百分之十作为奖励;更令人震撼的是,所有科举考生必须通过《监察伦理》考试,不及格者不得授官。
这一年秋闱,一名考生在策论中写道:“昔闻朱元璋杀戮过重,官吏战栗不敢履职。今悟其痛恨贪墨之深心,然手段终难持久。唯李可所立之制,使清廉非靠君主喜怒,而赖万民日常scrutinize(审视)。故曰:不当朱元璋的官,可行李可的路。”
此文轰动考场,被主考官呈送御览。建文帝读后落泪,批曰:“得此一语,李卿可瞑目矣。”
又逢清明,应天府举行第十届全国百姓问政大会。会议新增一项议程:由全国各地推选“制度传承人”登台讲述亲身经历。第一位走上台的是浙江那位曾组织海防船队的渔妇,如今已六十有五,依旧嗓门洪亮:“十年前我说要监督海贸税收,被人笑疯婆子。现在呢?我们渔民协会每年帮朝廷追回走私税银八万两!这不是我厉害,是制度让我们敢说话!”
第二位是江西某县令,展示一本厚厚的手抄笔记??正是当年李可遗留在书房的《治道残稿》复印件。他哽咽道:“我每晚睡前读一页,就像他在教我怎么做官。有一次我想通了个难题,醒来发现窗户开着,风吹着那页纸来回翻动,仿佛他真的来过。”
最后登台的是一位盲童少年,由老师牵引而来。他是吴铭故乡的孩子,父母早亡,靠“初心书院”资助读书。他站在台上,平静地说:“我看不到世界,但我听得见公平。每个月,老师都会念最新一期《政务公开年报》给我听。我知道哪个省的学校建好了,哪条路修通了,哪个贪官被抓了。我觉得,这个世界虽然不完美,但它正在变好。”
全场寂静,继而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
当晚,建文帝再次登上钟楼。这一次,他带来了孙子??皇太孙年仅十岁,已能背诵《李公遗训》全文。孩子仰头问:“爷爷,将来我也要做这样的皇帝吗?”
皇帝蹲下身,认真回答:“不,你要做的是让每个官员都怕辜负百姓的皇帝。”
孩子点点头,忽然指着广场上的警世钟:“那上面,是不是写着我们的名字?”
皇帝微笑:“没有。但它照见的每一束光,都是我们的名字。”
风起云涌,岁月奔流。
许多年后,当异族铁骑再度叩关,中原危殆之际,竟无一城叛降。守将们在城头高悬“为民守夜”红旗,士兵们高唱《问政歌》迎敌。敌酋惊问:“你们为何宁死不屈?”一名老兵指着胸前木牌答:“因为我们知道,身后不是皇权,是千万双眼睛。我们若逃,子孙将骂我们瞒了良心。”
历史终于给出答案:一个人可以被杀死,但当他把信念铸成制度,把良知种进人心,他就获得了永生。
黄河奔腾,长江浩荡。
学堂晨读声不绝于耳:
“好人赢了。
清者自清。
浊者必亡。
规则不死。”